《末代皇帝》电影评价论观后感悟|剧情人物结局细节深度解析理解|表达含义
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由义大利、英国、中国合作拍摄的历史传记电影,讲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由义大利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华裔影星尊龙、陈冲、邬君梅,以及知名英国影星Peter O’Toole担纲演出。
《末代皇帝》也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在电影剧本、艺术、服装、配乐等都面面俱到,更拿下了当届的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紫禁城的黄昏】
清帝国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辛亥革命后,六岁的溥仪被迫退位,失去了皇帝的身份,却得不到新时代的民主自由,被软禁在紫禁城内。逐渐长大的溥仪接受了英国教师庄士敦的教导,学习西方文学与新式科学,也与清朝贵族女儿结婚,尽管溥仪吸收了西方教育、有改革的决心,但是江山早已易主,紫禁城的黄昏是他挡不住的命运。
本片完整讲述了溥仪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从懵懵懂懂登上了王位、与庄士敦之间的师生情、皇帝与皇后小妾间的三角关系,再到沦为日本的魁儡以及沦落中国劳改营的战犯,最终成为了茫茫人海中的一介平民。
要把一个人的一生在一部电影的片长内讲完,着实不容易,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不见得有溥仪来的精彩,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成为一个阶下囚、一介草民,《末代皇帝》却能将皇帝的人生事件安排妥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观众好似跟着溥仪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以及一个喜剧与悲剧交织的帝王人生。
【抉择与命运】
我觉得末代皇帝虽然是一部传记片,但同时也探讨了一个人在各种人生事件上的「抉择」,以及他身上所背负的「命运」。溥仪可以换上西服,换上任何他想穿上的衣服,但是他始终脱不下那一件叫「命运」的龙袍,其实可以看的出来他不断「抉择」想脱离这个命运框架,但是或许就是末代皇帝的身份,以及他肖想成为别人的欲望,产生了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和冲突。
当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当他的恩师庄士敦搭船离开时,溥仪有没有想过跟着老师就离开了他的故土,在外国开启他的新人生?我不知道,也许这个问题只有溥仪自己最清楚,但是试想,离开了中国就能抛下末代皇帝的身份吗?留在中国,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溥仪选择留下,投靠日本,在东北成立了满州国政权,已经长大的溥仪选择留下,也许是他认为在满州国他能够当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帝,一个可以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机会,
后人笑他傻,笑他蠢,但是我认为也许中年的溥仪只是想拥有一个他不曾有过的人生选择权,而这次是他「主动」选择当皇帝,而不是当时被赶上架,只能屈服于命运的三岁小孩。
当然,一个人必须为他的抉择付出代价,溥仪选择再次称帝,他也付出了那些悲剧的结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溥仪他不断想挣脱,但是终究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推动着,而他心中一直存在着那些大清帝国伟大的历史,那些富丽堂皇的帝王梦,也许也是他心中仍存有这些可恨的的幻想,让他成为可怜之人。
【精采绝伦的历史大作】
还记得第一次看《末代皇帝》是在初中的时候,其实当时对溥仪也不甚了解,只是被这个皇帝故事、富有中国风的电影配乐所吸引,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历史电影之一。
电影《末代皇帝》拿下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更横扫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原创电影配乐、最佳混音,合计九项大奖。
看过的人对《末代皇帝》在剧情上的安排有深刻印象之外,肯定也被剧组的艺术设计、摄影、服装、配乐等折服。其实我还满佩服,导演是义大利人,编剧、作曲家等也几乎都是非中国人,
要能完成这部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电影,还真令人赞叹,虽然演员的台词皆以英文为主,电影中也几乎听不到多少中文对白,但是仍不减这部历史电影的地位。
本片的电影配乐是由坂本龙一、David Byrne合作完成,当时很喜欢《末代皇帝》的音乐,家人还送我原声带CD当礼物,可见配乐真的能帮电影加分不少,此外,个人满喜欢男主角演员尊龙的演出,有点把浦仪演的太帅了啦( ̄▽ ̄)。